初秋,单县乡村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9月7日,在单县时楼镇王寨村葡萄种植基地,一串串巨峰葡萄缀满枝头,种植户穿梭其间,忙着采摘装箱;蔡堂镇的猕猴桃园里,金黄饱满的“魅力金果”正通过冷链车发往上海、广东;天祥罗汉参合作社的加工车间内,工人正将刚收获的“金疙瘩”制成营养罐头……单县正以葡萄、罗汉参、猕猴桃等特色种植为支点,撬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大格局。
“今年10亩大棚葡萄能收2万公斤,除去成本净赚20万元不成问题。”时楼镇王寨村种植户张福振捧着刚采摘的玫瑰香葡萄,脸上满是笑意。在他的带动下,周边农户纷纷加入葡萄种植行列,如今的王寨村已形成百亩葡萄种植基地,涵盖“巨峰”“玫瑰香”“白玉霓”等多个品种。
依托黄河故道独特的沙质土壤和温带季风气候,这里产出的葡萄含糖量比普通品种高出3至5个百分点,上色均匀度达90%以上。每到周末,周边城区的游客便会慕名而来,体验采摘乐趣。
产业的生命力在于延伸。王寨村党支部书记谢圣喜介绍,村里已形成“种植+育苗+加工+旅游”的全产业链模式,由张福振创办的菏泽福臻酒业有限公司更是成为单县唯一的中高端葡萄酒生产基地。其酿造的玫瑰香桃红葡萄酒采用冷浸工艺,在2025年中国林交会上斩获金奖。“下一步,我们计划把种植面积扩大到300亩,引进阳光玫瑰等新品种,让‘甜蜜经济’惠及更多村民。”
在单县北部的天祥罗汉参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袁福君正查看最新收购数据:“每天能收2万多公斤鲜参,通过深加工能让价值翻3倍。”这种被誉为“地下人参”的根茎作物,自2013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后,种植面积从最初的3000亩扩大到如今的1万亩,带动120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2.8万元。
“种1年需歇10年”的特殊生长习性曾制约产业发展,如今通过良种补贴、肥料补贴等政策扶持,以及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研发的轮作技术,亩产稳定在2000斤以上。合作社开发的罗汉参面条、饮料等12款深加工产品,已进入全国300余家商超,年产值突破8000万元。
南部蔡堂镇的千亩猕猴桃基地则呈现另一番景象。在猕乐家庭农场,场主郝正玉一边忙着给刚采摘的泰山1号猕猴桃装箱,一边告诉记者:“这个品种耐储存、甜度高,每公斤16元且供不应求。”目前,蔡堂镇猕猴桃种植已辐射多个行政村,带动10余户农户发展猕猴桃种植产业,实现共同致富。
据了解,近年来单县立足县域资源禀赋,通过实施“抓两头带中间”战略,合理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改种特色高效农产品,逐步形成了“东山药、西芦笋、北大蒜、南林果、中蔬菜”五大特色种植板块,构建起“一区一主业、一村一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
东部以终兴镇为核心的山药种植区,依托沙质土壤培育出的“单县山药”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西部高老家乡的芦笋产业集群采用有机种植模式,产品直供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的高端商超;北部徐寨镇的大蒜种植基地,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统一育种、施肥与销售,年交易量突破5万吨;南部蔡堂镇、浮岗镇的林果产业带,除猕猴桃外,梅庄村的杂果种植已形成杏、李、桃、梨、苹果五大类20多个品种,人均年增收2500多元;中部南城街道、园艺街道的蔬菜种植区,通过“大棚蔬菜轮作”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带动100余名村民务工增收。
“如今,这些特色种植已不再是孤立的‘庄稼地’,而是成为带动农民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激活乡村活力的‘动力源’。”单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李亮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动特色种植与精深加工、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培育更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品牌,让特色种植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硬支撑’、农民致富的‘金招牌’,实现产业效益与群众收入同步提升、农业发展与乡村美丽同频共振。” 记者 李保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