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李艳粉)7月11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全市法院公司类纠纷案件审判情况及典型案例,并介绍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创新服务举措、提升监管效能、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相关工作。
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杜永宏介绍,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主体活跃度提升,以及公司准入门槛的调低,公司类纠纷案件呈逐年增多态势。2022年至2025年4月,菏泽两级法院共受理与公司有关的纠纷案件960件。其中各县区法院受理739件,市中级法院受理221件。2022年受理234件,2023年受理307件,2024年受理280件,2025年1至4月受理139件,案件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
案件类型广泛。菏泽两级法院受理的公司纠纷案件类型多为股东资格确认、请求变更公司登记、股东出资、股权转让、股东知情权、公司决议、公司证照返还、损害公司利益责任、公司解散、公司清算等多种类型纠纷,上述各类型纠纷从公司注册登记到公司经营直至公司法人资格终止。其中,股权转让纠纷287件,占比38.93%,是最主要的纠纷类型。
案件判决占比较高,化解纠纷难度较大。公司类纠纷案件结案方式以判决为主,且上诉率较高。同时,案件的调解难度较大,调解率明显低于其他商事案件。近年来,公司类案件事实认定难度及矛盾化解难度显著提升,往往涉及各方诉讼主体的切身利益,当事人之间矛盾冲突尖锐,调解难度较大。某些类别案件特性不宜适用调解方式,如抽逃出资纠纷、公司决议纠纷、公司解散等。
各县区法院受理案件数量不均衡。菏泽辖区2022年以来受理一审公司类纠纷案件739件,牡丹区、开发区、郓城县法院受理案件数量位居前三,分别占县区法院受理案件总数的23.82%、16.64%、14.07%,占县区总和的54.53%。
公司类纠纷案件呈现出法律关系错综复杂、连环诉讼频发、司法介入平衡难的特点。近年来,菏泽法院始终坚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紧紧围绕“六个新菏泽”谋篇布局,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以高质量司法服务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公司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四级调研员荆东风介绍,近年来,全市市场监管部门紧紧围绕深化“放管服”改革,坚持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着力构建稳定、公平、可预期的市场环境,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深化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规范编制菏泽市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抽查事项清单和年度抽查计划,联合检查事项扩展到90个领域、142个抽查事项,将34个具有事中事后监管职能的部门及领域纳入部门联合“一业一查”、“一抽多检”范围,实现“监管力量叠加、监管资源共享、监管结果互认”。强化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应用,针对高等级信用风险企业提高抽查比例和频次,对守法诚信企业突出“无事不扰”,对违法失信企业保持“利剑高悬”。
优化企业年报填报便利条件。以“一件事”改革推动“多报合一”,实现企业数据“一次填报、数据共享、结果共用”,减轻企业负担。开展“经营主体年报服务月暨信用修复服务年”活动,开通“掌上年报”通道,设置答疑窗口,提升企业年报数据质量,年报率居全省前列并获省内推广。依法对未按照规定年报市场主体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对连续两年未年报且无法联系的“僵尸”企业依法吊销,对能够联系到未实际经营的企业引导注销。
持续出台助力市场主体纾困解难措施。围绕审慎运用、包容修复、优化服务三个方面,出台了失信企业“唤醒”、行政处罚和信用修复“两书”同达、“首违不罚”等10余项具体举措。积极推动柔性执法落实,对首次或轻微违法行为依法免罚、减罚,落实“首违不罚”清单,既维护市场秩序,又激发企业活力,实现执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2024年全市系统办结减罚、免罚案件598起,涉及金额2851.7万元。建立“两书同达”工作机制,告知企业信用修复渠道、流程,并通过“信用中国”等信用网站向社会公示。信用修复采用“线上+线下”双向受理模式,“一对一”帮扶指导,降低企业信用修复成本。坚持“罚教”结合,联合法院将被判处刑罚的29名自然人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引导企业守法诚信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