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牡丹区都司镇的乡间公路旁,一片杨树林掩映着占地7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这个看似普通的生产基地,却孕育着年营收超4000万元的商业传奇——这里生产的1:1比例的仿真大熊猫玩偶,不仅在国内电商平台创下单价1.68万元商品半小时内售罄的纪录,更远渡重洋登陆日韩市场。
4月1日,熊猫工厂创始人胡玉路站在车间门口,看着女工们飞针走线地缝制熊猫耳朵,镜片后的眼睛里漾起笑意。这位35岁的中国石油大学机械专业毕业生,用五年时间将传统裘皮工艺与现代科技融合,在乡镇车间里打造出国内仿真熊猫玩偶市场的“隐形冠军”。
2024年,熊猫工厂设计制造的熊猫玩偶屡屡在国际舞台上惊艳亮相:央视春晚上,“6月龄和花”高仿真玩偶与明星同台拜年;巴黎奥运会期间,刘翔向法国足球巨星姆巴佩赠送“3月龄和花”玩偶;同款产品还被赠予西班牙王后、泰国旅游及体育部部长等国际政要。
生产线上,百余位来自周边村庄的女工正专注地缝制限量版“3岁龄花花”玩偶。进口羊毛皮经过30道工序处理,配合硅凝胶与乳胶颗粒填充,最终呈现出与真实熊猫幼崽几乎相同的蓬松质感。“早上送完孩子来上班,下午5点准时回家做饭。”女工牟春艳展示着刚缝好的熊猫脚垫,她每月计件工资可达5000元,收入已经超过了外出务工的丈夫。
车间墙上的专利证书墙,见证着这个乡镇企业的技术底蕴。3D建模还原熊猫面部特征、非遗裘皮剪裁工艺、动态骨架支撑系统……这些“科技狠活”的背后,是胡玉路带领20人设计团队5年的持续攻坚。“我们与中国大熊猫保护中心、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达成合作,获得了仿真熊猫产品的独家授权。”设计师刘奥介绍,目前企业已经拥有了1项实用新型专利和54项版权登记。
从2019年租用民房创业,到如今稳居淘宝“治愈毛绒玩具”和“国潮玩具”双类目榜首,熊猫工厂的成长轨迹充满了戏剧性。胡玉路坦言:“我大学学的是机械设计制造,曾两次创业尝试改造传统裘皮工艺品,但都失败了。”经历挫折后,这位创业者变得异常谨慎,日复一日钻研材料配比、工艺改良和营销策略。2019年首次亲睹大熊猫后,他瞒着家人再次踏上创业征程。
“刚开始,车间只是一间简陋的民房。我把缝制熊猫玩偶的视频发到网络平台上,引起了熊猫迷们的关注。2020年3月,我的熊猫玩偶开始在网上平台销售,第一个月卖了30多单。”胡玉路说,在1:1高仿真玩偶市场尚处空白之际,熊猫工厂凭借差异化定位迅速崛起。2023年企业产销量突破3万只,成为国内仿真熊猫市场领跑者。2024年更成功地开拓了海外市场,“3月龄香香”等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目前,熊猫工厂已有7种4个月大的10款通款产品。
当地政府的精准扶持为这个“熊猫王国”注入了强劲的动能。“镇政府不仅协调扩建了7000平方米的厂房,还在筹建集设计研发、产品展示、工业研学于一体的新厂区。”胡玉路透露,企业正计划为熊猫玩偶植入人工智能模块,增强人宠互动的体验。
暮色渐浓,运输车满载新一批“熊猫宝宝”驶向青岛港。这些诞生于鲁西南乡镇的萌物,绒毛间承载着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基因,即将开启征服全球“熊猫粉”的奇幻旅程。
记者 李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