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了房卖了粮,也要听两夹弦的站花墙。”这是在菏泽市定陶区当地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可见群众对地方戏曲剧种两夹弦的喜爱程度,而两夹弦也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半碗蜜”。
两夹弦因它的主要伴奏乐器四弦是每两根弦夹着弓上所系的一股马尾,因而得名。经过二百多年的成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地方戏剧种——两夹弦,且表演艺术形式趋于完善。
“两夹弦已经在定陶传承和发展了百余年,一直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追捧和喜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定陶两夹弦传承人侯彦丽说,从濒危剧种到如今在定陶区遍地开花,两夹弦这个稀有剧种历经了无数的风风雨雨。
上世纪90年代,受文化多样性的冲击,全国各个剧团开始走下坡路,定陶两夹弦剧团也不例外。“台口越来越少,由于演员工资得不到保障,他们大部分都外出自谋生路了。”侯彦丽说,不甘心让两夹弦在定陶销声匿迹,为了召回演员,她一次不行就多去几次,最终剧团的老演员们被她这种为两夹弦宁愿放弃一切的精神所感动,纷纷回到了团里。此后,为更好地弘扬和保护传承两夹弦剧种,她把培养青年演员的传承作为重中之重,和菏泽当地的戏校相结合,吸收了一批优秀学员,为两夹弦的传承栽上了“新苗”,注入了新的活力。
“唱念做打基本功是两夹弦的必练之技,手眼身法步是舞台上演出的重要体现。”今年18岁的定陶区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青年演员王瑞琦介绍,侯团长教我们学戏是倾囊相授,从吊嗓子、下腰、踢腿、前桥等基本功,到上台化妆、身法、唱腔,她每天都要陪着我们练习从未间断。她先后完成国家级非遗项目申报和院团改革,排演传统剧目,带领剧团坚持常年送戏下乡,年均送戏500余场,开展戏曲展演、票友大赛、消夏演出等200余场。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自发组织2场网络戏曲演唱会,并组织演员在家先后录制40余段戏曲、快书等小视频,用于传播防疫知识和为抗疫一线人员加油助威。
据了解,菏泽市定陶区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是目前全国唯一的国有两夹弦专业院团。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遗”名录;2012年6月,定陶县两夹弦剧团改制为定陶县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为两夹弦剧种的保护管理单位;2016年4月,因定陶撤县设区,更名为菏泽市定陶区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2017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院团。 文/图 记者 孙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