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10日
第A4版:新闻·广告

“社交电商+消费扶贫”助力农产品销售

——定陶区激发县域经济活力工作侧记

微信群里卖芦笋、大棚变成“直播间”、村两委变身“配送员”……定陶区层出不穷的“电商+消费扶贫”新花样,依托电商平台,多措并举打通网络销售渠道中“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推动农产品销售,为众多农户“撬开”了网上市场,进一步激发了县域经济活力。

公务员变身“销售员”

日前,在孟海镇牛屯村牛江红家的蔬菜大棚里,记者看到25亩芦笋长势喜人,迎来收获期,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这些昔日里的“抢手货”如今却无人问津。当地镇政府了解情况后主动作为,公务员变身“销售员”,在微信群里帮助“笋农”销售芦笋。

“我已经把新鲜的芦笋照片儿发到咱们群里了,如果你们想要的话,赶快下单哦。我会第一时间把芦笋送到咱们的餐桌上。”孟海镇工作人员李昀染正在微信朋友圈里帮助牛江红销售芦笋。

通过“销售员们”的广泛转发,引来了众多“消费者”关注,牛江红的芦笋瞬间成了香饽饽,网上订单量比去年翻了一番。

大棚变成直播间

定陶区黄店镇是远近闻名的大棚蔬菜种植专业镇,西红柿种植历史悠久。眼下,正值大棚西红柿的成熟期,在黄店镇中泰育苗基地的小西红柿扶贫大棚里,一串串成熟的小西红柿挂在藤蔓上,甚是好看。为了降低疫情对小西红柿销量的影响,该基地负责人何文文提前谋划,借鉴外地农产品直播销售的经验,在大棚里做起了直播。

“咱们这个直播间是做小西红柿的,也可以到我们这个地方来采摘,我们包邮,后期会上‘小黄车’,大家有喜欢吃的给我点个关注,谢谢你们,谢谢点亮。”虽说做直播还不到1个月,但何文文的直播已经有模有样。

据黄店镇扶贫办业务主任王念军介绍,目前黄店镇212个扶贫蔬菜大棚可生产西红柿1200吨、芹菜约400吨,通过拓宽电商扶贫的新模式,在为城乡居民“菜篮子”添砖加瓦的同时,也为依托扶贫蔬菜大棚的50多名贫困户就业提供了保障。

政府解决销售难

近日,在定陶区马集镇白菜王庄村扶贫大棚里,茄子、西红柿、黄瓜等蔬菜大量上市。为了防止这批农产品销路不畅,马集镇扶贫办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主动靠上对接, 帮助他们解决生产销售难题。

由各村党支部指定专人在本村微信群发布、统计蔬菜需求量,通过电话、微信与合作社完成预定。合作社负责将蔬菜配送到村头。通过开通绿色通道、加强物资配送,第一时间把消费扶贫产品配送到位,向市民供应新鲜蔬菜。这样既减轻了集市人员聚集压力,解决群众居家蔬菜需求,又解决了菜农的销售问题。

定陶区积极探索“电商+消费扶贫”新模式,建设覆盖全区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打造电商农产品上行的生态渠道,借助线上线下两个平台,让当地更多优质农产品“走出来”,迈向市场。同时,该区以拓宽农产品销售为突破口,通过“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采购贫困地区农产品,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脱贫。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全区通过“社交电商+消费扶贫”模式销售农产品约8000吨,带动贫困人口500余人实现增收。

通讯员 贾艳艳

2020-04-10 ——定陶区激发县域经济活力工作侧记 1 1 菏泽日报 content_10002.html 1 “社交电商+消费扶贫”助力农产品销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