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汽车市场的九大猜想
以下九件汽车盛事将贯穿整个2010年,也是组成明年整个车市主要特征的九个关键词。为此我们做出九个猜想,希望有些成真,有些证伪。
猜想一
政策矛与盾如何化解?
尽管还没有最后的官方确认,但是各种迹象都已经表明,今年出台的汽车购置税优惠和汽车下乡等一系列政策将继续下去。政府官员们纷纷在公开场合表示,这些政策在提振需求、促进结构调整方面起到了明显作用。汽车业已经成为拯救中国经济的最大功臣。
在全世界的汽车业因为金融危机受到重创后,中国的风景独好。虽然大家都知道,庞大的人口红利和广袤的二三级市场才是拉动汽车消费的引擎,但没有人会忽略政策的激活作用。就像启动一辆车,政策正是那把点火的钥匙。
冰冷的数据显示着政策强大的引导力。当“1.6升及以下乘用车税率从10%降低到5%”的政策出台后,在增长最快的乘用车消费市场,享受购置税减半的1.6升以下排量的车型占总销量69.89%;而当汽车、摩托车下乡细则正式出台后,同时享受财政补贴和购置税减半政策的微车销量在短期内飙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显示,前8个月,微车销量同比增长67%,远高于乘用车37%的同比增速。
事实上,中国的汽车消费一直得益于政策的引导。自2000年10月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把“鼓励轿车进入家庭”写进政策文件开始,各种关于汽车生产和汽车消费的禁忌逐渐打开。民营企业可以造车了,老百姓可以贷款买车了,一个关于中国汽车的黄金时代开始到来。
当历史走到了今天,中国汽车的消费市场已经被培育强大,并变得越来越成熟。市场已经成为号令一切的主角,而政策变身为市场的一枚催化剂。只有当政策和市场节拍一致,才能产生“共振”的效果。2009年的汽车市场表现正是这种“共振”效应带来的正面演绎。
在这个岁末,油价的上涨又一次牵动了无数人的心。有车的生活无比幸福,也无比现实。回过头看,即使没有政策的推动,小排量、微型车也会成为大众越来越多的选择。就像即使没有环保的需要,汽车厂商们也会在开发新能源汽车上投入重金。一切的一切,皆因为市场的驱动。
猜想二
李书福能否胜算?
作为一次真正的汽车海外收购,吉利在2010年内拿下沃尔沃几成定局。11月17日,福特宣布双方对知识产权谈判的最新结果——福特将保留沃尔沃品牌的技术权利所有权,而吉利获得些权利的使用权。
如何理顺知识产权,之前一直是谈判攻防的关键环节。解决了知识产权问题,吉利接手沃尔沃,把握一下提高了50%。剩下的谈判难题,只有养老金问题。现在我们基本可以庆祝李书福,成为沃尔沃新老板了。
按照李书福自己的说法,他对于沃尔沃的关注,最早可以追述到2002年。他还坦言,沃尔沃的价值无非三块:技术、品牌和定位。
这些只是李书福的第一印象,并不是打算买下沃尔沃的最原始动力。原始动力来自于急于改变生存状况的焦虑。2007年之前,吉利一直依靠简单的模仿和生产。如果继续沿袭以往模仿的发展模式,无论从法律上还是形象上,长期来看,吉利的路都行不通。李书福开始反思之前的模仿路线。随着时间积累,这时的吉利在能力上已经能够达到基本自我研发,但是在合资品牌主导的中国汽车市场,差距依然明显。
收购基本定局,消化尚未开始。2010年李书福还难言胜利,外界需要更长的时间,等待李书福版沃尔沃接受市场检验。不过我们可以想象,把沃尔沃的技术和中国的劳动力和管理重新组合,以最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利润,这样的创新,对于李书福个人和吉利的塑造是有利的。
猜想三
电动车产业风起云涌?
如果不出意外,本届广州车展上最大的概念是:电动车。我们可以大胆预测:几乎所有的主流品牌展台上,都会有电动车的身影。
2004年丰田推出普锐斯,至今已有五年多,随着工信部、科技部介入,今年《汽车振兴规划》以及相关新能源车鼓励、补贴政策集中出台。为了争夺电动车这块未来的蛋糕。许多企业几乎一夜之间,纷纷上马电动车。
不光是奇瑞、比亚迪这些广受关注的企业。目前浙江不乏做电动汽车配套和整车的企业,知名的就有吉利、众泰、万向、绿源等。
11月9日,汽车业知名的罗兰·贝格战略公司,正式对外发布关于全球新能源汽车前景的最新研究报告,报告首次提及全球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零部件的发展前景,其中,2020年中国电力驱动总成零部件市场总价值超100亿欧元。其中,2011年、2014年和2017年的市场总市值分别为6亿、24亿和56亿欧元,中等估计的市场总值在2020年也将达到65亿欧元,即使是保守估计也将达到24亿欧元。
根据预测,到2020年西欧将成为主要市场,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年销售量将超过300万,中国排名第二,达到158万台,销量约为乘用车整体销量的16%以上。
猜想四
王传福如何正名?
两年前就意气风发的王传福,至今仍然低调。巴菲特入股比亚迪,荣登中国首富之位,让王传福去年以来频频受关注,但是依然没能证明,其就是真正的“中国电动汽车之父”。
下这个结论,依据很简单:铁电池依然在实验室,第一款纯电动车还在反复试验。考卷还在填写中,外界仍在焦急等待最后答案公布。在这样的等待中,外界的疑虑正在加重。
让外界疑虑的是比亚迪的神秘。在比亚迪,上万名年轻技术工程师和十万工人日以继夜地开发设计并制造产品、模具、设备、工厂。12年中,王传福用自己独特的商业哲学打造了一个横跨手机零部件、汽车制造两大产业,人与机器高度一体化的企业王国。
这一度是比亚迪吸引外界的原因,这种独特的企业生态让外界相信,这样的创新能够诞生传奇。
早在去年,比亚迪首款双模电动车F3DM,以14.98万元的价格推向市场时,反响并不是很强烈,目前除深圳市政府采购了一批试运行外,比亚迪电动车未见更大动静。由于受众面小,F3DM至今未得到更为广泛的检验。
电动车能否成功,不仅关系王传福本人声誉,更关乎中国电动车的国际声誉和影响。比亚迪电动车一天得不到市场检验,王传福就更多是资本标签,中国“新能源汽车启蒙者”的称谓就名不副实,疑虑也不可能从人们心中消除。
比亚迪何时能让电动车商业化成真?眼下,王传福急需推倒最后一块砖,让比亚迪电动车尽快产业化。
猜想五
腾中重工将退场?
通用出售旗下悍马品牌给中国四川腾中重工,按照早前腾中的说法,整个交易将在2009年第三季度完成。截至目前,这桩交易已经没有了下文。这场惊天收购会以什么样的结局收场?
最大的可能性是,以商务部不批收场。早前,在腾中向商务部上报材料的时候,商务部就以“程序不对”拒绝接收。四川省商务厅曾从中斡旋,也没有收到效果。
这样的结果,在大多数人预料中。腾中从进入人们的视野开始,就一直饱受着质疑。虽然腾中希望用中国的低成本拯救悍马,但是这完全是一条商业逻辑断裂的收购案:没有汽车行业经验,悍马业务在美国严重下滑,产品属于高排放高能耗……
另外腾中的收购方案,唯一让人看出端倪的是,腾中可能只是国际投行做局的壳。
根据信息披露,收购悍马的资金,主要是通过自有的资金以及金融机构的融资。保持悍马的业务和经营等现状不变,门外汉腾中凭什么盈利?许多人据此分析,腾中收购的真正目的是,希望等待国际经济环境好转,然后再把悍马卖掉。
中国汽车业的海外收购,截至目前只有上汽收购罗孚和双龙两起。结果是罗孚成功了,而双龙完败。罗孚的成功,关键是上汽扮演了收尸工的角色。双龙的失败,主要是上汽把自己当成了医生。
上汽的一胜一败说明,按照中国企业现有实力,收尸比治病更容易操作。现在的腾中好比是兽医,正在收治一个生命末期的并发症病人。由于无手术经验,还希望用不开刀的保守疗法治疗。无法想象,除了支付1亿美金的收购款,腾中能在其中起什么作用。
猜想六
车市增速预期达15%?
2009年中国车市的爆发性增长,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2008年汽车市场的黑暗岁月,让人记忆太深刻了。又到年终时,中国车市明年的增长率会是多少?现在我们可以大胆预测一下。
接受调查时,出现了两种不一样的声音:企业乐观,专家悲观。“我非常坚信中国今年实现GDP增长超过8%的目标没有问题,而且我自己判断,明年中国GDP增长大概在8%~10%之间。”大众中国CEO范安德判断,中国的汽车行业增速明年会比今年放慢,明年大概会有15%的增速。
东风日产执行副总经理任勇认为,2010年会成为中国人“二次购车”的元年,增长将持续。只是消费更趋多元化和更分散。
但是,有另一种典型观点认为:今年轿车销量增长的根本原因是政策,而非市场增长的原因。政策导致对购置成本敏感的中西部地区和二三线城市购买力充分释放,2010年的部分需求已在2009年被透支,所以2010年轿车销量增幅将回落。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分析,如果市场需求增量超过25%,就应属于过快增长的范畴。市场需求的过快增长,就意味着货源短缺,相当数量的产品供不应求,消费者需要花费三四个月甚至更长的等待时间。
从今年汽车销售数据以及市场反应情况看,确实是市场需求过快增长典型特征。但是,金融危机将2008年的汽车消费势能无情地压制了,实际实现销售936万辆,同比增长率仅为6.7%,距应达到的目标差值为110多万辆。进入2009年,随着我国强有力的汽车消费政策拉动以及宏观经济形势的转好,本来应在2008年发生的汽车消费延期到了2009年。
如果扣除转移消费势能这个因素,2009年的1300万辆的销售量,增长率约为23%。从这个意义上讲,2009年汽车市场增长率在合理的范围内。
猜想七
需要抵制美货?
通用汽车公司6月17日在华盛顿签署一项总价值约达10亿美元的对华出口协议,将通过通用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和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自今年起至2010年间向中国出口整车、零部件和相关设备器械,其中整车出口将包括凯迪拉克品牌等。通用希望这项协议的签订,帮助凯迪拉克等通用汽车在中国更好地推动通用汽车的业务增长。
按照克莱斯勒公司与中国进口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在美国华盛顿签署大宗汽车进口协议,今明两年内,克莱斯勒公司将向中国市场出口销售价值超过4亿美元的Jeep品牌汽车。
现在看来,这些协议有可能将是美方的一厢情愿。美国商务部11月5日初步裁定,对从中国进口的油井管征收最高达99.14%的反倾销税。此前,备受关注的我国对进口自美国汽车启动反倾销和反补贴,已经正式进入立案审查程序。
由轮胎特保案引起的中美汽车贸易摩擦,正在把美国进口车推向了更深的泥潭。中国政府针对美国汽车产品进行立案调查的,主要指整车,而且可能会从反补贴的方向着手,因为美国金融机构对美国汽车业的数百亿美元的资金救助,已经构成了不公平贸易竞争。业内人士分析,这可能将对国内部分汽车合资企业的整车进口业务形成一定的冲击。目前,包括美国三大汽车公司、进口汽车代理商等利益相关企业,都在等待事件的进一步发展,以便做出最快的反应。
现在唯一有可能扭转局势的是,奥巴马访华期间签署的《中美联合声明》,联合中国开发电动车产业。作为对双方善意的回报,中美两国有可能在未来某个时间点,坐下来好好谈谈。但是起码现在还看不到迹象。
猜想八
自主品牌蜜月期到来?
4月的上海车展,中国品牌唱主角的一幕还在眼前。半年后的广州,这种趋势将继续。
翻开今年前三季度的中国汽车销量数据,自主品牌的销量已快占据中国车市的半壁江山了。其中自主品牌的轿车销量同比增长57%,增幅远远超过了日系、德系和美系车。奇瑞、比亚迪、吉利、长安、华晨、一汽轿车、上海汽车,每家的销量都在狂欢中不断创出新高。超过300万辆的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让中国货第一次与合资品牌刺刀见红。
早在三年前,许多二线城市取代北京、上海和旅游景区成为了许多汽车厂商品牌推广的前沿阵地,许多企业等都把大型上市活动放在了成都、杭州等城市。在这之前,成都虽有中国汽车第四城之称,但是相当长时间内,这里是经济型轿车的温床,而并非主流尤其是中高端品牌的前沿阵地。
中国汽车市场按市场地位划分至少可以分三个级别: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几个中国最发达的城市是一级市场,消费能力最强;武汉、成都、杭州、南京等省会城市,以及大连、青岛、厦门、宁波,还有浙江的温州、义乌,广东的东莞以及重庆、天津两个直辖市是二级市场;而三级市场是全国的地级市,其中也包括浙江、江苏、广东这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县级市。
对汽车品牌来说,一级市场是跨国和合资公司的主战场,他们的渠道一般都到二、三级市场为止,而三级和以下市场则是广大本土品牌尤其是经济型轿车长期盘踞、赖以滋养和成长的根据地,是他们跨国和合资品牌的天然屏障。翻遍所有以中克西、以快治慢、以小博大的商业神话,几乎都是大同小异的二三级市场拓荒史。
不仅如此,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一二级市场已经日益成为存量市场,而三级和以下城市才是商机巨大的增量市场,二级向三级市场过渡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出来。相比较二级市场,三级市场的周边辐射力更强;而比较一级市场,三级市场更有数量和规模优势。
这一点已经在捷达、桑塔纳依然畅销,和奇瑞、比亚迪、吉利等本土厂商销量逐年增长上得到了体现。
猜想九
山寨造车将扩大化?
谁也无法否认自主品牌在广州的群体性崛起。而舆论对于自主品牌关注度,在2009年已经第一次超过了国际品牌和合资品牌。在各大网站提前制作的车展博客和采访中,众多业内和媒体人士均表达了一个观点——广州车展主要看点是自主品牌。
正在告别外型模仿的山寨车时代,中国本土品牌在今年又迎来了另一个山寨时代,“山寨标横行”的时代。多年努力,让中国汽车产品设计初步走出了抄袭洋产品的山寨时代,商标山寨化的怪现象,在2009年让人猝不及防。
上海车展上,路过奇瑞发布会现场的新华社高级记者李安定,看着背景墙上大大的类“宾利”、“福特”和“英菲尼迪”三大品牌标志不得其解。已成为中国自主品牌代表的奇瑞,此举给正在改善的中国品牌形象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而吉利GE则因其天使标和劳斯莱斯类似而被业界戏称为“小劳斯莱斯”。
包括奇瑞、吉利、比亚迪、长城在内的中国本土汽车企业,早年都不可避免地遭遇过知识产权纠纷。造成这一系列知识产权纠纷,主要有两个原因:这些标识确实有商业价值,模仿能够引起足够注意。另外最重要的是,中国企业自身研发能力不够,只能模仿别人。
许多自主品牌已经够山寨了,没想到还有山寨车的山寨版,在许多城市穿梭。有人在淘宝网上找到了“新年特价出售电动轿车”的店铺,店里的“电动轿车”价格从1800元至2590元不等,外形酷似国内外各厂家的多款车型,还承诺在全国各地都可提货。
“山寨文化”日益兴盛,是随着今年家电下乡政策,各种山寨企业趁隙下乡销售给农民的。低价、便利的优点很受老百姓欢迎。这就给了我们一个难题:只要有需求,山寨车就有市场,山寨企业就有生产的动力,山寨车也就一天不会消失。 (南国早报)